在工业制造领域,有些挑战是金属或塑料材料无法解决的——比如半导体设备中需要耐受上千度高温的腔体部件,或是医疗设备里既要轻量化又必须绝对无菌的精密组件。这些“硬核”需求,正是陶瓷结构件的用武之地。
作为一家扎根重庆的陶瓷结构件生产厂家,及锋科技没有选择追逐“大而全”的市场,而是专注解决那些被行业称为“棘手难题”的细分需求。从实验室里的材料配方调试,到生产线上毫米级的精度把控,这家企业的故事,或许能让你重新认识陶瓷在工业中的价值。
一、为什么是陶瓷?从“实验室材料”到工业场景的跨越
陶瓷在大多数人印象里是杯碗盘碟,但在工程师眼中,氧化铝、氮化硅等特种陶瓷却是尖端制造的“隐形骨骼”。
2022年,重庆一家新能源企业研发燃料电池时,卡在了双极板的材料选择上——金属板容易腐蚀,塑料板耐温性不足。辗转找到及锋科技后,技术团队用3个月时间调整了17版氧化锆陶瓷配方,最终将双极板的导电率提升40%,耐腐蚀寿命突破2万小时。这个如今装在氢能公交车核心部位的陶瓷部件,见证了特种陶瓷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一跃。
这样的案例在及锋科技并不少见。从半导体设备的晶圆传输臂到医疗CT机的绝缘支架,他们的工程师习惯在客户车间里“蹲点”找问题。技术总监王工常说:“陶瓷结构件的难点不在工艺本身,而在于真正理解设备运行的‘痛点’。”
二、死磕0.01毫米:一条生产线的精度革命
走进及锋科技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车间,会颠覆你对传统陶瓷厂的认知。
在精密加工区,从德国引进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正在雕琢一批氮化硅轴承——这种用于卫星姿控系统的陶瓷件,允许的尺寸误差不超过0.005毫米,相当于头发丝的1/15。为了达到这个精度,团队花了半年时间改良烧结工艺:通过梯度温控技术,将烧结变形率从行业平均的3%压到0.8%;在研磨环节,则用金刚石砂轮替代传统磨具,让表面粗糙度控制在Ra0.1μm以内。
这种对精度的偏执,让及锋科技拿下了多个“首单”:国内首个5G光模块陶瓷插芯批量订单、西南地区首个晶圆传输机械臂陶瓷爪项目……用我们生产主管的话说:“客户拿着显微镜验收时,我们的底气来自于每个环节的‘较真’。”
三、从重庆到全球:破解特种陶瓷的“国产化密码”
2023年,某欧洲精密仪器品牌在对比了日、德、中三地供应商后,把原本在德国生产的传感器陶瓷外壳转给了及锋科技。打动他们的不仅是价格优势,更是一组实验数据:在-50℃到500℃的冷热冲击测试中,及锋的氧化铝陶瓷件经过2000次循环后依然零裂纹,比原供应商的寿命高出30%。
这个订单背后,是及锋科技十年磨一剑的技术积累:
- 自建材料实验室,掌握从纳米粉体改性到微观结构调控的全流程技术;
- 与重庆大学联合开发AI烧结预测系统,将新品开发周期缩短60%;
- 建立行业独有的“应用数据库”,积累超过200种复杂工况解决方案。
如今,我们的陶瓷结构件已进入27个国家的工业供应链,但最让团队骄傲的,还是帮国内客户摆脱进口依赖。曾有一个半导体设备厂商感慨:“以前买日本陶瓷真空阀要等半年,现在及锋三天就能发样件,成本直降40%。”
四、不止于生产:把服务扎进客户的“问题现场”
在及锋科技,销售工程师随身携带三样“神器”:激光测厚仪、工业内窥镜、材料手册。去年冬天,西南某光伏企业新上的镀膜设备频繁出现陶瓷导轨崩裂,业务经理老张直接住进了客户工厂。
连续三天通宵测试后,他们发现问题不在产品本身,而是客户安装时误用了酸性清洗剂。团队不仅连夜赶制了替代部件,还专门编写了《陶瓷结构件使用维保指南》。这种“较真”的服务模式,让该光伏企业从试订单发展到年采购超千万元。
五、未来方向:让陶瓷更“聪明”
当同行还在比拼传统性能参数时,及锋科技已把目光投向功能化陶瓷:
- 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导电陶瓷,可替代贵金属电极;
- 用于脑机接口的生物陶瓷,正在完成动物实验;
- 自润滑陶瓷轴承已通过高铁装车测试……
“陶瓷不该只是‘耐折腾’的代名词。”创始人李总在技术年会上说,“我们要让材料‘活’起来,去解决那些还没被提出的需求。”
联系及锋科技 如果您正在寻找这样的合作伙伴:
- 能为一颗陶瓷螺丝调整18次烧结曲线
- 愿意为0.01毫米的精度较真到底
- 坚持从生产车间跑到您的设备现场找答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