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访问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官网!
专注于先进精细陶瓷材料的研发、制造、精密加工、应用方案供应的制造商。陶瓷粉体合成、成型、烧结、精密加工、以及性能分析全产业链的先进精细陶瓷公司
全国咨询热线:189 9620 7206
联系我们

【 微信扫码咨询 】

189 9620 7206

189 9620 7206
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常见问题

碳化硅半导体器件的制备工艺有哪些?

作者: 浏览量: 来源: 时间:2025-10-28

信息摘要:

碳化硅(SiC)半导体器件的制备工艺是一个涉及晶体生长、材料加工、器件制造、封装测试的复杂链条,其核心难点在于碳化硅材料的高硬度(莫氏硬度 9.2,仅次于金刚石)、高熔点(2830℃)和

碳化硅(SiC)半导体器件的制备工艺是一个涉及晶体生长、材料加工、器件制造、封装测试的复杂链条,其核心难点在于碳化硅材料的高硬度(莫氏硬度 9.2,仅次于金刚石)、高熔点(2830℃)和化学稳定性,需适配高温、高精度的专用工艺。以下是关键制备环节及核心工艺解析:
一、衬底制备:器件的 “基石” 制造
碳化硅衬底是器件制备的基础,决定了后续外延层与器件的性能,核心工艺为物理气相传输法(PVT 法),具体流程如下:
原料预处理
以高纯度 SiC 粉末(纯度≥99.999%)为原料,掺杂 N 型(氮原子)或 P 型(铝、硼原子)杂质,压制成圆柱状 “源材料”;
籽晶(通常为 4H-SiC 单晶,决定衬底晶型)固定在石墨坩埚顶部,源材料置于底部,形成密闭生长环境。
PVT 法晶体生长
坩埚置于高频感应炉中,升温至 2200-2500℃,真空或惰性气体(Ar)氛围下,源材料升华(SiC→Si+SiC₂气体);
气体在温度梯度(顶部籽晶温度低于底部 50-100℃)驱动下向籽晶扩散,在籽晶表面重新结晶,实现单晶生长;
关键控制:通过热场设计(石墨保温层分布)控制温度梯度(5-20℃/cm),生长速率维持在 0.2-2μm/h,避免多晶、孪晶等缺陷。
衬底切割与加工
生长后的 SiC 单晶锭(“晶棒”)通过金刚石线锯切割(线径 50-100μm),获得厚度 300-500μm 的衬底薄片;
经研磨(金刚石砂轮)、化学机械抛光(CMP,用 SiO₂磨料),使表面粗糙度降至 Ra≤0.5nm,满足外延生长要求;
最终形成 4 英寸、6 英寸(主流)或 8 英寸(研发中)衬底,需通过 X 射线衍射(XRD)检测晶向偏差(≤0.5°),激光扫描检测微管缺陷(密度≤0.1/cm²)。
二、外延生长:器件有源层的 “精准构建”
碳化硅器件的核心功能层(如漂移层、缓冲层)需在衬底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沉积(CVD) 外延生长,形成高质量单晶薄膜:
外延设备与环境
采用热壁式 CVD 反应器,衬底置于石墨载台上,加热至 1500-1650℃,通入惰性气体(H₂为主)排除杂质;
反应气体:Si 源(SiH₄或 SiCl₄)、C 源(C₃H₈或 CH₄),掺杂气体(N₂用于 N 型,AlCl₃用于 P 型)。
外延生长机制
气体在高温下分解为活性基团(Si、C 原子),在衬底表面吸附、迁移并外延生长,形成与衬底晶型一致的 SiC 薄膜;
控制生长参数:气体流量比(C/Si=1.2-1.5,抑制硅滴生成)、生长速率(1-10μm/h)、温度均匀性(±5℃),确保外延层厚度均匀性(±2%)。
外延层质量控制
缺陷控制:通过衬底表面预处理(如氢刻蚀)减少表面损伤,外延层位错密度需≤10³/cm²(降低器件漏电流);
掺杂均匀性:通过气体流量闭环控制,实现掺杂浓度(10¹⁵-10¹⁸ cm⁻³)径向偏差≤5%,满足不同耐压器件需求(如 1200V 器件漂移层掺杂~10¹⁶ cm⁻³)。
三、器件结构制备:从 “薄膜” 到 “功能单元”
外延层上需通过光刻、刻蚀、离子注入等工艺构建器件核心结构(如 PN 结、栅极、源漏区),关键步骤如下:
光刻:图形转移
采用深紫外光刻(DUV,波长 248nm 或 193nm),在光刻胶上定义器件图形(如沟槽、电极窗口);
针对碳化硅高硬度特性,需优化光刻胶涂覆(厚度 5-10μm)和曝光参数,确保图形分辨率≤0.5μm(适配高密度集成)。
刻蚀:结构成型
干法刻蚀为主(湿法刻蚀因 SiC 化学惰性难以实现),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(ICP)刻蚀,刻蚀气体为 SF₆/O₂混合气体;
控制刻蚀速率(0.5-2μm/min)和各向异性(垂直度≥85°),用于形成沟槽栅(深度 1-3μm)、台面结构(隔离器件)等,刻蚀后需去除光刻胶残留(氧等离子体灰化)。
离子注入:掺杂改性
用于形成源区、漏区、阱区等,注入离子为 N⁺(N 型)、Al⁺(P 型),能量 50-300keV,剂量 10¹³-10¹⁶ cm⁻²;
关键:SiC 的离子注入需高温退火激活(1600-1800℃,Ar 氛围),修复晶格损伤并激活杂质(激活率≥80%),同时采用 SiC 涂层石墨舟避免衬底污染。
氧化:栅氧层制备
对于 MOS 结构器件(如 SiC MOSFET),需在表面生长 SiO₂栅氧化层,采用干氧氧化(O₂氛围)或湿氧氧化(H₂O+O₂),温度 1100-1300℃;
氧化后需进行NO 退火(900-1100℃),减少 SiO₂/SiC 界面态密度(从 10¹³ cm⁻²・eV⁻¹ 降至 10¹¹ cm⁻²・eV⁻¹),提升沟道迁移率。
四、金属化与接触:“电流通路” 的构建
通过金属沉积形成欧姆接触(低阻)和肖特基接触(整流),以及互连电极:
欧姆接触制备
源漏区采用 Ni(或 Ni/Si 合金),通过电子束蒸发或溅射沉积,厚度 200-500nm;
高温合金化(950-1050℃,Ar 氛围),形成 Ni₂Si 相,实现比接触电阻≤10⁻⁶ Ω・cm²(N 型)或≤10⁻⁵ Ω・cm²(P 型)。
肖特基接触制备
用于肖特基二极管(SBD)或 MOSFET 的栅极,采用 Mo、Pt 或 Ti/Ni/Au 多层金属,控制金属功函数与 SiC 匹配(如 4H-SiC 肖特基势垒高度~1.1eV);
沉积后需低温退火(300-500℃),降低接触电阻,同时避免高温导致的界面反应。
互连金属与钝化
采用 Al-Cu 合金(厚度 1-2μm)或 Cu 作为互连金属,通过溅射或电镀形成电极引线;
用 SiO₂、Si₃N₄或 Al₂O₃(ALD 沉积)进行表面钝化,保护器件免受环境影响,同时降低表面态。
五、封装工艺:“可靠性” 的最后保障
碳化硅器件工作温度高(结温可达 200℃以上)、功率密度大,需适配高温高可靠封装:
芯片贴装(Die Attach)
替代传统锡焊(熔点低),采用银烧结技术(银浆或银纳米颗粒),在 200-300℃、压力 10-50MPa 下烧结,形成导热系数>200W/m・K 的键合层,热阻比锡焊降低 40%。
引线键合
采用铝线(直径 25-50μm)或铜线(导电性更优),通过超声键合连接芯片电极与封装引脚,键合强度需≥5g(铝线)或≥8g(铜线),适配高温循环(-55℃~150℃)。
封装体成型
功率器件常用陶瓷封装(如 DBC 基板,Al₂O₃或 AlN 陶瓷)或金属封装(铜合金底座),提升散热能力;
灌封材料采用硅橡胶或环氧树脂(耐高温等级≥180℃),避免水汽、污染物侵入。
可靠性测试
进行高温反偏(HTRB,150℃/1000h)、温度循环(TC,-55℃~150℃/1000 次)、湿热测试(85℃/85% RH/1000h),确保器件失效率≤10⁻⁹/h(车规级标准)。
工艺难点与技术趋势
核心挑战:PVT 法衬底缺陷控制(微管、位错)、外延层均匀性提升、离子注入高温退火的衬底损伤、栅氧层界面态优化;
创新方向:8 英寸衬底量产(降低单位面积成本)、原子层沉积(ALD)制备高 - quality 栅氧、3D 集成封装(如芯片直接键合 DBB)提升功率密度。
碳化硅器件的制备工艺是材料科学、精密制造与半导体技术的融合,其进步直接推动器件成本下降与性能升级,加速在新能源、工业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。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
热线电话

189 9620 7206

上班时间

周一到周六

公司电话

189 9620 7206

微信扫一扫
线